• <menu id="46cmc"></menu>
  • 中恒尚能(重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行業新聞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就業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為貫徹《可再生能源法》,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規劃闡述了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方針和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布局,以及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等,該規劃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基本依據。

    一、規劃基礎和背景

    (一)發展基礎

    我國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地熱普查、勘探和利用,建設了廣東豐順等 7 個中低溫地熱能電站,1977 年在西藏建設了羊八井地熱電站。上世紀 90 年代以來,北京、天津、保定、咸陽、沈陽等城市開展中低溫地熱資源供暖、旅游療養、種植養殖等直接利用工作。本世紀初以來,熱泵供暖(制冷)等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逐步加快發展。

    (1)資源潛力

    據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 2015 年調查評價結果,全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全國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折合 1.25 萬億噸標準煤,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 19 億噸標準煤;埋深在 3000-10000米的干熱巖資源量折合 856 萬億噸標準煤。

    表 1 我國地熱資源分布

    資源類型

    分布地區

    淺層地熱資源

    東北地區南部、華北地區、江淮流域、四川盆地和西北地區東部

    水熱型

    地熱資源

    中低溫

    沉積盆地型

    東部中、新生代平原盆地,包括華北平原、河-

    淮盆地、蘇北平原、江漢平原、松遼盆地、四

    川盆地以及環鄂爾多斯斷陷盆地等地區

    隆起山地型

    藏南、川西和滇西、東南沿海、膠東半島、遼

    東半島、天山北麓等地區

    高溫

    藏南、滇西、川西等地區

    干熱巖資源

    主要分布在西藏,其次為云南、廣東、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

     

    (2)開發利用現狀

    目前,淺層和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制冷)技術已基本成熟。淺層地熱能應用主要使用熱泵技術,2004 年后年增長率超過 30%,應用范圍擴展至全國,其中 80%集中在華北和東北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河南、山東等地區。2015 年底全國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 3.92億平方米,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 1.02 億平方米。地熱能年利用量約 2000 萬噸標準煤。在地熱發電方面,高溫干蒸汽發電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高溫濕蒸汽次之,中低溫地熱發電的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因我國地熱資源特征及其它熱源發電需求,近年來全流發電在我國取得快速發展,干熱巖發電系統還處于研發階段。20 世紀 70 年代初在廣東豐順、河北懷來、江西宜春等地建設了中低溫地熱發電站。1977 年,我國在西藏羊八井建設了 24 兆瓦中高溫地熱發電站。2014 年底,我國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為 27.28 兆瓦,排名世界第 18 位。

    表 2 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現狀(截至 2015 年底)

     

    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

    面積(10?m²)

    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制冷

    面積(10?m²)

    發電裝機容量

    (MW)

    北京

    4000

    500

     

    天津

    1000

    2100

     

    河北

    2800

    2600

    0.4

    山西

    500

    200

     

    內蒙古

    500

    100

     

    山東

    3000

    1000

     

    河南

    2900

    600

     

    陜西

    1000

    1500

     

    甘肅

    400

    0

     

    寧夏

    250

    0

     

    青海

    0

    50

     

    新疆

    300

    100

     

    四川

    1000

    0

     

    重慶

    700

    0

     

    湖北

    1200

    0

     

    湖南

    200

    0

     

    江西

    600

    0

     

    安徽

    1800

    50

     

    江蘇

    2500

    50

     

    上海

    1000

    0

     

    浙江

    2200

    0

     

    遼寧

    7000

    200

     

    吉林

    200

    500

     

    黑龍江

    300

    650

     

    廣東

    500

    0

    0.3

    福建

    100

    0

     

    海南

    100

    0

     

    云南

    150

    0

     

    貴州

    800

    10

     

    廣西

    2200

    0

     

    西藏

    0

    0

    26.58

    全國

    39200

    10210

    27.28

    (二)發展形勢

    在“十三五”時期,隨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長,集中供暖將會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同時,各?。▍^、市)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給地熱能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目前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主要包括資源勘查程度低,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等方面。

    二、指導方針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以調整能源結構、防治大氣污染、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推進新型城鎮化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創新地熱能開發利用模式,積極培育地熱能市場,按照技術先進、環境友好、經濟可行的總體要求,全面促進地熱能有效利用。

    (二)基本原則

    堅持清潔高效、持續可靠。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加強全過程管理,建立資源勘查與評價、項目開發與評估、環境監測與管理體系。嚴格地熱能利用環境監管,保證取熱不取水、不污染水資源,有效保障地熱能的清潔開發和永續利用。堅持政策驅動、市場推動。加強政策引導,推動區塊整體高效可持續開發,實現合作共贏。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地熱能開發,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堅持因地制宜、有序發展。根據地熱資源特點和當地用能需要,因地制宜開展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能的開發利用,開展干熱巖開發利用試驗。結合各地區地熱資源特性及各類地熱能利用技術特點,有序開展地熱能發電、供暖以及多種形式的綜合利用。

    (三)發展目標

    在“十三五”時期,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7 億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 4 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 500MW。到 2020 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 16 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 530MW。2020 年地熱能年利用量 7000 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 萬噸標準煤。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達到約 2000萬噸標準煤。

    表 3 我國地熱能開發目標

     

    “十三五”新增 

    2020 年累計

    淺層地熱能

    供暖/制冷

    面積

    (10?m²)

    水熱型地熱能

    供暖/制冷

    面積

    (10?m²)

    發電裝機容量

    (MW)

    淺層地熱能

    供暖/制冷

    面積

    (10?m²)

    水熱型地熱能

    供暖/制冷

    面積

    (10?m²)

    發電裝機容量

    (MW)

    北京

    4000

    2500

     

    8000

    3000

     

    天津

    4000

    2500

    10

    5000

    4600

    10

    河北

    7000

    11000

    10

    9800

    13600

    10.4

    山西

    500

    5500

     

    1000

    5700

     

    內蒙古

    450

    1850

     

    950

    1950

     

    山東

    5000

    5000

    10

    8000

    6000

    10

    河南

    5700

    2500

     

    8600

    3100

     

    陜西

    500

    4500

    10

    1500

    6000

    10

    甘肅

    500

    100

     

    900

    100

     

    寧夏

    500

       

    750

       

    青海

     

    200

    30

     

    250

    30

    新疆

    500

    250

    5

    800

    350

    5

    四川

    3000

     

    15

    4000

     

    15

    重慶

    3700

       

    4400

       

    湖北

    6200

       

    7400

       

    湖南

    4000

       

    4200

       

    江西

    3000

       

    3600

       

    安徽

    3000

       

    4800

    50

     

    江蘇

    6000

    200

    20

    8500

    250

    20

    上海

    2700

       

    3700

       

    浙江

    3000

       

    5200

       

    遼寧

    1000

    1000

     

    8000

    1200

     

    吉林

    1000

    1000

     

    1200

    1500

     

    黑龍江

    1000

    1600

     

    1300

    2250

     

    廣東

    2000

     

    10

    2500

     

    10.3

    福建

    400

     

    10

    500

     

    10

    海南

    500

     

    10

    600

     

    10

    云南

    100

     

    10

    250

     

    10

    貴州

    2000

    50

     

    2800

    60

     

    廣西

    1400

       

    3600

       

    西藏

    0

    250

    350

     

    250

    376.58

    全國

    72650

    40000

    500

    111850

    50210

    527.28

    在“十三五”時期,形成較為完善的地熱能開發利用管理體系和政策體系,掌握地熱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形成比較完備的地熱能開發利用設備制造、工程建設的標準體系和監測體系。

    在“十三五”時期,開展干熱巖開發試驗工作,建設干熱巖示范項目。通過示范項目的建設,突破干熱巖資源潛力評價與鉆探靶區優選、干熱巖開發鉆井工程關鍵技術以及干熱巖儲層高效取熱等關鍵技術,突破干熱巖開發與利用的技術瓶頸。

    三、重點任務

    (一)組織開展地熱資源潛力勘查與選區評價在“十三五”時期,在全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普查的基礎上,查明我國主要水熱型地熱區(田)及淺層地熱能、干熱巖開發區地質條件、熱儲特征、地熱資源的質量和數量,并對其開采技術經濟條件做出評價,為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依據。支持有能力的企業積極參與地熱勘探評價,支持參與勘探評價的企業優先獲得地熱資源特許經營資格,將勘探評價數據統一納入國家數據管理平臺。

    專欄 1 地熱資源勘探評價重點區域

    淺層地熱資源

    京津冀魯豫、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城市群及中心城鎮

    水熱型地熱資源

    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河淮盆地、江漢盆地、汾河

    —渭河盆地、環鄂爾多斯盆地、銀川平原等地區

    干熱巖資源

    藏滇高溫地熱帶、東南沿海、華北、松嫩平原等地

    (二)積極推進水熱型地熱供暖

    按照“集中式與分散式相結合”的方式推進水熱型地熱供暖,在“取熱不取水”的指導原則下,進行傳統供暖區域的清潔能源供暖替代,特別是在經濟較發達、環境約束較高的京津冀魯豫和生態環境脆弱的青藏高原及毗鄰區,將水熱型地熱能供暖納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中,集中規劃,統一開發。

    (三)大力推廣淺層地熱能利用

    在“十三五”時期,要按照“因地制宜,集約開發,加強監管,注重環保”的方式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通過技術進步、規范管理解決目前淺層地熱能開發中出現的問題,并加強我國南方供暖制冷需求強烈地區的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在重視傳統城市區域淺層地熱能利用的同時,要重視新型城鎮地區市場對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的需求。

    (四)地熱發電工程

    在西藏、川西等高溫地熱資源區建設高溫地熱發電工程;在華北、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區建設若干中低溫地熱發電工程。建立、完善扶持地熱發電的機制,建立地熱發電并網、調峰、上網電價等方面的政策體系。

    (五)加強關鍵技術研發

    開展地熱資源評價技術、高效換熱技術、中高溫熱泵技術、高溫鉆井工藝技術研究以及經濟回灌技術攻關;開展井下換熱技術深度研發,深入開展水熱型中低溫地熱發電技術研究和設備攻關;開展干熱巖資源發電試驗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選擇場址并進行必要的前期勘探工作。

    (六)加強信息監測統計體系建設

    建立淺層及水熱型地熱能開發利用過程中的水質、巖土體溫度、水位、水溫、水量及地質環境災害的地熱資源信息監測系統。建立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監測信息系統,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熱能勘查、開發利用情況進行系統的監測和動態評價。

    (七)加強產業服務體系建設

    圍繞地熱能開發利用產業鏈、標準規范、人才培養和服務體系等,完善地熱能產業體系。完善地熱資源勘探、鉆井、抽井、回灌的標準規范,制定地熱發電、建筑供熱制冷及綜合利用工程的總體設計、建設及運營的標準規范。加強地熱能利用設備的檢測和認證,建立地熱能產業和開發利用信息監測體系,完善地熱資源和利用的信息統計,加大地熱能利用相關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推進地熱能利用的國際合作。

    四、重大項目布局

    (一)水熱型地熱供暖

    根據資源情況和市場需求,選擇京津冀、山西(太原市)、陜西(咸陽市)、山東(東營市)、山東(菏澤市)、黑龍江(大慶市)、河南(濮陽市)建設水熱型地熱供暖重大項目。采用“采灌均衡、間接換熱”或“井下換熱”的工藝技術,實現地熱資源的可持續開發。

    專欄 2 水熱型地熱供暖重大項目布局

    河北省

    重點推進保定、石家莊、廊坊、衡水、滄州、張家口

    地區的水熱型地熱資源開發,“十三五”期間新增水熱

    型地熱供暖面積 1.1 億平方米

    陜西省

    重點開發西安、咸陽、寶雞、渭南、銅川等市(區)

    水熱型地熱資源,“十三五”期間新增供暖面積 4500

    萬平方米。

    山西省

    重點開發太原市高新區、太原經濟開發區、太原科技

    創新城等地區的水熱型地熱資源供暖,“十三五”期間

    太原新增供暖面積 4000 萬平方米。

    山東省

    重點開發東營市、菏澤市地熱資源,東營市利用水熱

    型地熱資源和勝利油田污水余熱,“十三五”期間新增

    集中供暖面積 1200 萬平方米;菏澤市近期以市區為重

    點,同時積極開拓定陶、鄄城等地市場,新增地熱供

    暖面積 1200 萬平方米。

    黑龍江省

    重點開發大慶市林甸、泰康、東風新村、讓西等地區

    地熱能供暖、洗浴療養、礦泉水生產和種植養殖等,

    “十三五”期間新增供暖面積 1000 萬平方米。

    河南省

    重點在濮陽市清豐縣地熱資源,“十三五”期間新增集

    中供暖面積 400 萬平方米

    (二)淺層地熱能利用

    沿長江經濟帶地區,針對城鎮居民對供暖的迫切需求,加快推廣以熱泵技術應用為主的地熱能利用,減少大規模燃煤集中供暖,減輕天然氣供暖造成的保供和價格的雙重壓力。以重慶、上海、蘇南地區城市群、武漢及周邊城市群、貴陽市、銀川市、梧州市、佛山市三水區為重點,整體推進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建設。

    專欄 3 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重大項目布局

    重慶市

    以重慶兩江新區等為建設重點,“十三五”期間新增淺

    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3700 萬平方米,到 2020

    年淺層地熱能利用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達 50%以上。

    上海市

    “十三五”期間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2700

    萬平方米。

    蘇南地區城市群

    南京、揚州、泰州、南通、蘇州、無錫、鎮江、常州

    及南京等城市, “十三五”期間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

    冷)面積 6100 萬平方米。

    武漢及周邊城市群

    武漢市和周邊黃岡市、鄂州市、黃石市、咸寧市、孝

    感市、天門市、仙桃市、潛江市等 8 個行政市區,“十

    三五”期間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 3060 萬

    平方米。

    貴州省貴陽市、廣西省梧

    州市、廣東省佛山市

    “十三五”期間,各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

    積 500 萬平方米。

    (三)中高溫地熱發電

    西藏地區位于全球地熱富集區,地熱資源豐富且品質較好。有各類地熱顯示區(點)600 余處,居全國之首。西藏高溫地熱能居全國之首,發電潛力約 3000MW,尤其是班公錯—怒江活動構造帶以南地區,為西藏中高溫地熱資源富集區,區內人口集中,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巨大,是開展中高溫地熱發電規模開發的有利地區。根據西藏地熱資源勘探成果和資源潛力評價結果,以當地電力需求為前提,優選當雄縣、那曲縣、措美縣、噶爾縣、普蘭縣、謝通門縣、錯那縣、薩迦縣、崗巴縣 9 個縣境內的羊八井、羊易、寧中、谷露、古堆、朗久、曲譜、查布、曲卓木、卡烏和苦瑪 11 處高溫地熱田作為“十三五”地熱發電目標區域,11 處高溫地熱田發電潛力合計 830MW,“十三五”有序啟動 400MW 裝機容量規劃或建設工作。

    (四)中低溫地熱發電

    在東部地區開展中低溫地熱發電項目建設。重點在河北、天津、江蘇、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開展,通過政府引導,逐步培育市場與企業,積極發展中低溫地熱發電。

    (五)干熱巖發電

    開展萬米以淺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工作,積極開展干熱巖發電試驗,在藏南、川西、滇西、福建、華北平原、長白山等資源豐富地區選點,通過建立 2-3 個干熱巖勘查開發示范基地,形成技術序列、孵化相關企業、積累建設經驗,在條件成熟后進行推廣。

    五、規劃實施

    (一)保障措施

    1. 研究制定地熱能供暖投資支持政策和地熱發電上網電價政策。將地熱供暖納入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在市政工程、建設用地、用水用電價格等方面給予地熱能開發利用政策支持。結合電力市場化改革,鼓勵地熱能開發利用企業通過電力交易降低用電成本。

    2. 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市場機制。完善現有地熱能開發模式,推行地熱能勘探、設計、建造以及運營一體化的開發模式,探索建立地熱能開發的特許經營權招標制度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 模式)。放開城鎮供熱市場準入限制,引導地熱能開發企業進入城鎮供熱市場。

    3. 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和項目管理。根據全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統籌各地區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和分階段開發建設方案。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重大工程的建設管理,嚴格項目前期、竣工驗收、運行監督等環節的管理,統籌協調地熱能開發利用與當地集中供熱或供電網絡的聯接。

    4. 完善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管理。健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依法行政、規范管理,維護良好的地熱能開發利用市場秩序。制定地熱探礦權許可證辦理、地熱水采礦許可證辦理、地熱水資源補償費征收與管理辦法。建立和完善地熱行業標準規范,推行資格認證、規劃審查和許可制度。建立地熱能利用的市場和環境監測體系。

    5. 加大關鍵設備和技術的研發投入。提升地熱資源勘查與資源評價、地熱尾水經濟回灌技術水平,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地熱能開發利用技術體系。加強中低溫地熱發電技術的研發,完善全流發電等適合我國地熱資源特點的技術路線并提升其經濟性。扶持地熱設備制造企業的發展,提高熱泵和換熱器等關鍵設備的技術水平。

    6. 加強地熱能規劃落實情況監管。按照規劃、政策、規則、監管“四位一體”的要求,建立健全規劃定期評估機制,組織開展規劃落實情況監管,編制并發布規劃實施情況監管報告,作為規劃編制和滾動調整的重要依據。強化各級政府部門的協調,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機制。

    (二)實施機制

    1、加強規劃協調管理。各?。▍^、市)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規劃要求,做好本地區規劃的制定及實施工作,認真落實國家規劃規定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地方的地熱發展規劃,在公布實施前應與國家能源主管部門銜接。

    2、建立滾動調整機制。加強地熱能開發利用的信息統計工作,建立產業監測體系,及時掌握規劃執行情況,做好規劃中期評估工作。根據中期評估結果,按照有利于地熱產業發展的原則對規劃進行滾動調整。

    3、組織實施年度開發方案。建立健全地熱能開發利用規劃管理和實施機制,組織重點地區制定年度開發方案,加強規劃及開發方案實施的統籌協調,銜接好地熱開發利用與電網、熱網的聯接工作。

    4、加強運行監測考核。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地熱能開發利用重大項目后評估。建立地熱利用信息監測管理系統,各城市能源主管部門牽頭對地熱能利用進行監測,并加強有關統計工作。

    六、投資估算和環境社會影響分析

    (一)投資規模估算

    初步估算,“十三五”期間,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可拉動投資約 1400 億元,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可拉動投資約800 億元,地熱發電可拉動投資約 400 億元,合計約為 2600億元。此外,地熱能開發利用還可帶動地熱資源勘查評價、鉆井、熱泵、換熱等一系列關鍵技術和設備制造產業的發展。

    (二)環境社會效益分析

    地熱資源具有綠色環保、污染小的特點,其開發利用不排放污染物和溫室氣體,可顯著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化石燃料開采過程中的生態破壞,對自然環境條件改善和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顯著效果。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總量相當于替代化石能源7000萬噸標準煤,相應減排二氧化碳 1.7 億噸,節能減排效果顯著。地熱能開發利用可為經濟轉型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新的有生力量,同時也可推動地質勘查、建筑、水利、環境、公共設施管理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在增加就業、惠及民生方面也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推薦閱讀:

    聯系我們

    ———

  • 郵箱:zhsn0345@163.com
  • 電話/傳真:023-67155888
  • 地址:重慶市渝北區機場東一路18號A座11F
  • av在线亚洲日韩
  • <menu id="46cmc"></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