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馬永生準備了2份提案,主要涉及氫能產業發展、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等話題。
馬永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加快氫能產業發展,在頂層設計、核心技術攻關、標準體系制定和產業政策扶持上加大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另一方面,針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話題,他認為,應多措并舉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
氫能作為二次能源,在世界能源舞臺上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據介紹,氫能具有來源多樣、終端零排、用途廣泛等優勢。國際氫能理事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滿足全球18%的終端用能需求,減少CO2排放60億噸。據中國氫能聯盟預計,到205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接近6000萬噸,可減排7億噸CO2。
2020年以來,國家先后印發《關于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的通知》《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各地積極出臺配套規劃和政策,推動氫能研發、制備、儲運和應用鏈條不斷完善。截至2020年底,我國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7352輛,建成加氫站128座,投入運營101座,僅次于日本,位居全球第二。
在馬永生看來,目前,我國在副產氫純化等技術上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供氫規模和燃料電池汽車總量仍然很小。我國氫能產業長遠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
具體來看,一是缺乏國家層面總體統籌和頂層設計,已出現產業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的苗頭。二是在液態儲氫等核心技術、高端材料、裝備制造方面存在“卡脖子”風險。三是氫能管理體系尚未建立,行業標準、技術路線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四是當前“綠氫”(風光水核電等非化石能源制氫)成本高,經濟性利用較為困難。
對此,馬永生建議:一是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堅持綠氫原則,重點圍繞氫能交通、綠氫化工產業,超前加大高純氫制備、加氫站、氫氣儲運設施、氫燃料電池等基礎設施布局。
二是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氫能全產業鏈產學研聯合攻關,探索并推動氫能從制取、儲運到應用全產業鏈技術提升和突破,盡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
三是加強標準體系制定。氫能全產業鏈管理涉及國家11個部委,需統籌推動,建立完整、先進的全產業鏈氫能規范標準。
四是加強產業政策扶持。明確財政、稅收等多方面政策支持標準和支持時限,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
據介紹,當前,我國企業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超過四成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其中,2020年中央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同比明顯增長,研發投入強度提高,有力支撐了天問一號、嫦娥五號、北斗組網、頁巖油氣勘探開發等系列科技創新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
不過,馬永生指出,需要高度重視的是,我國目前仍存在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還不夠突出、企業研發投入不及發達國家、企業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不及高校院所、在國家科技創新平臺設置和項目立項上企業參與度相對較低且話語權較小、制約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除等問題。
鑒于此,為了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馬永生建議:一是支持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針對行業特點,提出指導性研發投入強度意見;持續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并加大落實力度;以允許一次性計提折舊、配套支持資金、稅收優惠等方式,支持工業試驗裝置建設;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平臺,鼓勵企業研究院所牽頭承擔基礎研究項目,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力度。
二是支持企業牽頭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針對涉及產業應用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大科技項目,由企業牽頭提出指南建議,以企業為項目決策和組織主體,打造若干行業創新領軍企業;鼓勵在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中吸納更多企業參與,提高大科學實驗裝置與產業需求的結合度;支持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創新聯合體、實體型創新聯盟等國家級創新平臺,加快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鼓勵企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管理體制機制。
三是完善科技人才引進、評價和激勵政策。拓寬企業高端人才引進渠道,支持企業自建高端人才引進平臺,在薪酬、落戶、子女就學就業等方面給予政策便利和傾斜;研究制定容錯規定,讓科技管理干部、科技人員大膽搞創新;建立以市場為主要導向、質量為主要標準、符合創新規律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基礎研究以同行評價為主,應用型成果主要采用市場評定方式并適當延長報獎成果的應用年限;加大對國有企業科研機構薪酬總額傾斜力度,對國有企業研究院放寬工資總額限制,實施市場化薪酬制度。